採訪 劉冰倩
攝影 岳宛妮
近幾年花蓮縣在科技教育的表現相當出色,學生們屢屢在全國競賽中奪牌。能有這樣亮眼的表現,孩子的努力和老師的付出自然是主因,而花蓮縣政府對科技教育的推動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。
我們走訪花蓮智慧教育中心,想了解此地科技教育成功的祕訣。教網中心輔導員邱文盛老師告訴我們,一切要從民國98年談起。
開源,科技教育的起點
「民國98年我還在學校教書,那時會用麻省理工的開源軟體Scratch教孩子寫程式,後來又出現Arduino這類開源硬體,讓大家能夠自己動手發明製作有趣的的裝置。我想這些開源軟體和硬體是台灣科技教育很重要的工具。」文盛老師回想。
時至民國102年,自造者/創客風潮已席捲台灣教育圈,教育部頒布的新課綱更設置科技領域,足見中央對科技教育的重視。花蓮縣府也在此時廣召教育圈的有志之士,為全縣科技教育擬定推行策略與相關進程。
「當時的教網中心主任是林國源校長,我還記得他是在畢業典禮的時候找我,只給我1小時考慮要不要加入團隊,然後5分鐘後就叫我不要考慮了,直接調用於是我就莫名其妙加入了!」文盛老師笑著說。
科技教育,特別是其中的科技創客和程式教育,當時還是相當新穎的教學範疇。為了讓校長們拋掉疑慮、全力支持,教網中心決定在全縣廣開研習,甚至包含特別為校長設計的研習班,目的就是要把校長騙進來。教網中心要和校長溝通兩個重點:一是創客和程式對於未來教育的重要性,二是這兩種課程其實都是簡單的。
「我們那時有開Arduino研習,運用紅外線避障感應器和Scratch製作運動計數器,程式寫作和硬體連接各教1小時。因為是教簡單的十幾行程式 – 當超音波感應到一次運動時,計數器就跳一次,所以校長們很快就完成…。完成後大家就開始在那邊做伏地挺身互相比試,發現自己作的計數器確實可完美測量呢!校長們就知道科技教育真的沒有想像中難了!」想像一群校長做伏地挺身的畫面,我們都笑了。
去除校長的疑慮後,教網中心就無後顧之憂地進行相關師培和教案研發,校長們也都鼓勵老師參加學習,於是科技教育漸漸在縣裡許多學校落地生根。
一群人,走得遠
「林國源校長曾經告訴我:『你不能只有一個人。』所以我接輔導員之後就開始積極尋找夥伴。」
文盛老師先透過研習尋找成員,他特別注意到那些肯發言、肯分享、愛提出問題的老師們。他回憶:「我會觀察這些成員,檢視他們的專長能力,這些能力又如何對應課綱,接下來當然就希望他們能成為小組成員。」
但老師們一開始對於成為種子團講師都抱著抗拒的心態,文盛老師就假藉研習開了臨時生病不舒服或另有外派任務這類名義「誘騙」老師們幫忙上課。一次兩次下來,老師們也漸漸發現自己其實有能力站在台前完成任務,久而久之依專長分工合作的型態也就自然成形。
目前縣內已有近三十位老師參與種子團,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已有全國知名度的講師。除一般的師培和教案開發,他們也開始在原民文化和校本課程融入運算思維,例如製作銅門刀、梭織、口簧琴、圖騰文創飾品等。
以富有區域特色的梭織為例:老師將不插電教學中的點陣圖概念融入編織圖案,轉化成編程織法設計;再搭配3D列印及雷切作出人手一套的梭織工具組。這樣一來,孩子只要照著順序排列經緯線,就可以編出美麗的圖騰。也有老師以極易取得的吸管和3D列印的連接件,製作教導連桿力學結構的教具,也已獲得海內外出版商的關注。
「對外我也積極參與網路社群,尋找支援與資源。例如:這兩年趨勢科技就和我們合作進行LinkIt 7697物聯網課程的開發,聯發科也捐贈上千片物聯網開發板,供全縣師生教學使用,這些都是我們積極打造社群、和外界互動的寶貴收穫。」
飛越山海需要什麼樣的能力?
談到文盛老師對花蓮科技教育的期待,他這麼說:「花蓮人口只有三十多萬,地理位置狹長,佔了台灣東部的一半。我希望學生具備跨域的能力,這個跨域是說你不用去找人家,而是人家要來找你的能力,那是一種能讓你自由自在的能力。」非常厲害的期待,我們聽了覺得很有道理。
跨域能力聽起來很抽象,文盛老師將它拆解為自主學習力、思考邏輯力、溝通合作力、雲端程式力、創客創造力。前三項其實和國教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異曲同工,是能讓人保有學習熱情、明辨資訊脈絡、與人互通有無的核心能力,後兩項則是跨領域所要培育的通用科技概念能力。
「其實我們很早就提出這些概念,也一直努力尋找資源、發展教案以達成這些目標。因為希望孩子有能力跨域,所以我們很強調雲端運用和數位製造,因為你必須善用網路和外界聯繫溝通、交換資源,同時要具備實作能力以落實構想與藍圖。」
為了增進孩子的能力,老師當然也要跟著改變!文盛老師說:「我們教網中心從去年開始也推動轉型 – 希望資訊老師不是純教技術,而是要以運算思維去拆解專案,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去找solution,讓孩子懂得將運算思維的各種技巧化為素養,落實在生活中來解決問題。」
「生科老師也不是純教製作,而是要教設計思考。」設計思考的層面相當廣泛,包含觀察並同理他人以發現問題、設計作品型態、實際執行製作、獲得回饋與修正等階段。透過設計思考,孩子可在實做中學習應有的能力,能對自己眼前的人事物有更全面的認識,甚至是提供更佳的解決方案,這也是創客的精神所在。
由於教網中心持續不懈的努力與花樣百出的多元策略,非科技領域的老師們也漸漸會來到智慧教育中心,利用這邊的設備設計領域教具 – 數學老師發現運用Scratch和感測器可以測量拋物線的變化、自然老師利用鋁箔紙導電原理和Arduino製作互動裝置藝術、導師寫程式教孩子原住民語言、還有注音符號拼讀…等。
「我們嘗試創造多元路徑,讓不同領域的人都可以利用這邊的資源,大家一起試著反轉教育學習,從做中學!」
聽著文盛老師講述此地科技教育的發展與變化,我們為這片擁有好山好水的土地感到開心。期待花蓮孩子逐夢的翅膀早日長成,能自由自在飛翔於海天一色的湛藍之中。
Comments